五星号 https://www.45qun.com 80、90、00后,三代人最一致也最尴尬的共通点,大概就是独生子女时代,从他们开始,从他们结束。 其次的共通点,可能就是40、50、60年后,他们的墓碑上无字可写。 1、 4月5日,清明节。 这是一个哀思先人、缅怀英烈的日子,这是一个探望父母、回味家庭温暖的日子,这还是一个感恩亲情、用血缘缔结的日子。 只是这份亲情,以及用血缘缔结的纽带,正变得越来越短…… 而且这不是情感上的变短,它正真真切切地体现在墓碑之上——今年的清明节祭祖,我们去了一趟墓地,读出了一些80后、90后必须面对的无奈: 小时候,最爱我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个个正在离开,而且这种离开是永久的。再也没有人可以为我们讲“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山里有个老和尚”故事;再也没有人陪着我们胡乱打闹,当爸妈看不下去呵斥的时候,又来呵斥爸妈;再也没有人值得我们将第一笔工资收入、第一次恋爱经历、第一次遭受职场委屈,毫无保留地去进行倾诉。 曾经有多么幸福,如今面对离别,就有多么心痛。 不同于西方的墓志铭,中国人的墓碑,都是要刻上夫妻双方的姓名,以及子孙后代的名字。对于那些还在城市中打拼、尚未结婚生子的部分80、90后们,终于成为家族里的遗憾,成为孙辈之中那个不完整的存在,再也没有机会将自己另一半、将自己未来孩子的姓名镌刻上墓碑的机会。 80、90后的父辈,多是50、60年代生人;50、60年代生人的父辈,又多是20、30年代生人;再加上建国初期的婴儿潮,所以50、60后是人口最多的一个时代。 伴随着80后逐渐步入中年,今天的墓地里也逐渐从20、30年代生人居多,开始逐渐加入40、50、60年代的人。 相比起祖辈的20、30年代生人,子孙满堂且多是3到4个孩子,光是名字就能写满半个墓碑。作为父辈的50、60后们,墓碑上的子孙通常就只刻着孤零零的一个女儿或儿子,有的还看到了自己子女的另一半,看到了孙子辈;有的墓碑上,真的就只能写上女儿或儿子的一个名字。 而从80后开始,独生子女政策减少了一半应该降生在世上的人口,那时候是想生不准生;现在的生养要求与日俱增,已经是想生不敢生,乃至彻底不想生了。 当曾经作为一个时代的伟大创举的独生子女们老去,他们的墓碑上还能刻点什么? 学西方,写墓志铭吗? 2、 2011年11月,中国各地全面实施双独二孩政策; 2013年12月,中国实施单独二孩政策; 2015年10月,中国实施全面二孩政策。 仿佛一场大型实验迎来终结,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终于宣告结束。当年编出“只生一个好,国家来养老”的专家们,又开始转而鼓吹二胎、三胎的重要性,仍旧是痛心疾首、仍旧是为国为民。 仍旧说不清,到底该谁来负责买单。 但是就如任泽平所说,“要抓住75后至85后还能生的时间窗口,生娃不要指望90后或00后,80后的人还有多子多福的念头。” 生不生,不再是喊喊口号就能搞定。 连自己都活得艰难,谁又能妄谈下一代?再加上少生优育的多年宣传,现在的年轻人早已将“只生一个好”的理念融进了血脉之中,就像我们早已习惯只要提到家庭,就应该是三口之家,提到五口人,就必然是祖孙三代,如果突然多出几个人,那简直都不知道该放到哪里。 所以,经过多方探讨,大家早就达成共识,“除非先把工作、教育、房价的内卷解决了,否则一切免谈。” 可唯一奇怪的是,为什么笃定80后还会有多子多福的念头? 3、 最后,再讲讲老白记忆里的清明祭扫。 老白的家乡风俗,是会在清明节前选择一天进行祭扫,清明节当天一般就不再上坟。 作为厂矿子弟的一员,我还记得小时候,每年的清明节前一周左右,家里就会准备上一大摞的纸钱、蜡烛、元宝,以及细细长长的香。到了晚上,天只要一黑,家家户户就开始在家属区的花坛、墙角烧起纸钱,我也会在爷爷、奶奶的带领下,跟着一起来到楼下,找一处尚是干净的空地,插起香烛,燃起元宝,对过往的亲人进行祭拜。 这时候,爷爷、奶奶就会从口袋里,将早就分好的纸钱拿出来。纸钱一般会分成四垛,先烧两垛,是给爷爷的父母、祖辈所烧;然后再烧两垛,祭拜奶奶的父母、祖辈。 祭拜不单单只是烧纸钱,我的口里还得念念有词:“太爷爷来拿钱,太奶奶来拿钱。”按照爷爷奶奶的说法,如果烧的时候不这么念叨,那就不能保证地府鬼差将烧去的纸钱,准确递送给祖辈英灵的手中。 烧完了纸钱,爷爷奶奶还会带着我一起朝着火堆拜上几拜,这时候的说辞就得反过来恳求“太爷爷”、“太奶奶”的保佑,祈求健康,祈求平安。 一般这套仪式大概也就半小时左右,弄完了以后,我会继续在爷爷奶奶家看会儿电视,等着父母来接,偶尔也可能需要自己一个人回家。 如果一个人自己回家,那就不能走太晚,因为整个家属区里,每条大路的路边,到处都有一堆堆的纸钱在烧着。奶奶说,如果踢散了别人家的纸钱堆,晚上睡觉就会被鬼魂找来报复。所以,我都是很小心的走在路中央,脚也很老实的不去乱踢。 后来,班上有调皮鬼去踢了纸钱堆。据他说,当天晚上就梦见了有陌生老人来责问自己为什么偷了他们的钱。 再后来老白才明白,为什么小时候家里根本就不去上坟,作为三线建设期间,内迁企业的职工家属后代,我们这些外乡人根本就无坟可上。 有人会说这都是迷信,有人愿说这是一种传承,但老白觉得它包含着一股思念——即便我们从当年的一线,从东北、华中、华南,来到三线,来到云南、贵州、四川都不曾丢掉,那它本身就有着存在的合理性。 《寻梦环游记》里说,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没有一个人记得你。从这一点来说,东西方关于死亡的看法,是非常一致的:今天,清明扫墓已经进化到可以不烧纸钱,可以网上付钱请人云扫墓,想必等有一天城市化继续加剧,土地更为稀缺之后,墓地也可以进化到云安葬的阶段。 遗忘,当然会来得更早一些。 图片来源:中国青年报 4、 我们这一代人,对于自己的家族历史已经没有任何记忆、没有任何感觉。往上数三代,祖宗是谁不知道、也不关心。 但是必须要承认:中国传统的家族理念,一直是我们抵御风险的核心能力。 90年代的中国经济改革,几千万工人下岗,是怎么过来的?不是靠政府补贴解决,因为当时的政府也没有钱。之所以没有出大乱子,就是因为兄弟姐妹亲戚朋友之间互相帮忙。再看今天,年轻人们被高房价所压迫,为什么大家咬咬牙可以挺过来?也是因为父母帮着买了。甚至于疫情出现后的近两年,降薪、失业、隔离、封城,为什么大家还能挺着呢?因为在城里待不下去,至少还能回乡下老家。 这些不满之所以没有爆发,是因为这种不满在相当程度上被缓解了。这个缓解的办法不是政府,而是家庭关系。 今天的中国社会,财富收入两极分化严重,家庭的结构、亲情的结构仍然是中国社会极为关键的一点,没有这一点,中国经济改革可能早就在两极分化中出现大问题。 今天的80、90后,身边已经没有了亲兄弟、亲姐妹。表哥、堂姐就是最亲近的宗族血缘,趁着大家关系尚未疏远,平时多加走动,或许是相比起生养二胎、依赖社会养老、押宝产业升级等等一系列未来不可预知的事情,更为直接的应对风险方法。 更多精彩,请来关注“老白打工经济学” ![]() |
1
![]() 鲜花 |
1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业界动态|猎购网
2025-05-18
2025-05-17
2025-05-18
2025-05-18
2025-05-18
请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