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门桥的关键位置 1950年12月7日午夜,美国海军陆战队第1师最后一支部队离开了下碣隅里,陆战一师的大部分人员以及其他“联合国”军部队都在古土里集结,为突围的最后阶段做准备,美军总兵力达1.4万人,装备各型车辆1400余辆。史密斯预计古土里和真兴里之间10英里的路段将是迄今为止最艰难的一段:美军要下坡行军要穿过陡峭的峡谷,而志愿军占领了沿途的山头。 史密斯的撤退计划非常简单。既然他的手下都在古土里,他会沿着道路两边的高地向南派遣各个营,目的是将志愿军从关键的山地阵地赶走。这些步兵部队将得到同样向南蛙跳的炮兵部队的支援。利威斯-普勒上校的第1团的大部分兵力将守卫古土里的外围阵地,担任后卫任务,直到所有其他部队撤出。 位于古土里以南10英里处的真兴里的唐纳德·施穆克中校的陆战第1团第1营将向北前进并占领占据黄草岭山口的高地,特别重要的是1081高地,它是古土里和真兴里之间最重要的地形,它位于通过山口的主要桥梁以南约1英里处。美军之前为开进装备,在半山腰处专门开辟了一条曲折的U形单车道。只要控制了公路两侧的高地,特别是1081高地,就能以火力完全封锁整整两公里长呈U形的道路。 1081高地俯瞰水门桥,并居高临下扼守3至4公里长的狭窄盘山公路段,山脊很尖,山坡陡峭,山脊线狭窄处只容两人站立,只有到山顶才有一些开阔地,易守难攻。 被志愿军炸毁的水门桥 此时,志愿军第9兵团已下令,各部队要集中一切力量,坚决堵截住美军,其中第20军主力,坚守黄草岭及其附近阵地,阻敌打援,坚守1081高地和水门桥,待26军南进时,全力攻歼古土里之敌。第20军第89师于运动中截击逃敌配合主力作战。志愿军官兵围歼美军的唯一希望就是依托山势天险堵住对手。180团部署在黄草岭以南公路两侧的1081高地、门岘和堡后庄一线,负责阻击真兴里的陆战1团1营向北增援,同时控制美军撤退必经之路上的水门桥。 守卫1081高地及周边的是志愿军第20军第60师第180团1营,这支仓促出国时每人身上仅携带3米玉米粒的部队因几天前意外地获取了美军飞机空投的野战食品,一直在那里苦苦坚持,在主峰上战斗的是180团1营2连。12月7日至9日,连续30多个小时的暴风雪重创了暴露在野外冰雪阵地的志愿军战士,1营的大部分人员被冻伤。 第60师第180团1营2连并非“冰雕连“ 1999年出版的《百旅之杰:20军史话》写道:“这里,美国军方这段史料的编写者,让我们知道了1081高地当时是怎样失守的?因为当时阵地上的180团二连全体干部战士都无一人生还。营团指挥员只知道在美军爬上这个高地时,部队没有还击。在第二天打扫战场时,才发现这个连 全部冻死 在阵地上。他们都俯卧在冰雪堆起的工事旁,一个个手握着枪支。” 这段述说有关1081高地失守的情况显然是不真实的。 180团1营2连确实是无一人生还,但并不全都是冻死的。 让我们看看美军战史有关攻占1081高地的记载吧。 美军战史记载,12月8日凌晨,在夜幕的掩护下,施穆克中校的海陆第一团第一营开始从真兴里的阵地向1081高地的目标行进6英里。几个小时后,古土里的海军陆战队开始了他们的行动,向南驶向被炸毁的桥。那天早上的天气特别恶劣——大雪刺眼,气温低于零度14度。能见度为50英尺。没有云层,一片白茫茫。 施穆克的营利用有利的天气条件爬上志愿军防守的1081高地,但进展缓慢得令人痛苦:机动6英里并与志愿军接火花了六个小时。罗伯特·巴罗上尉(因在1081高地战斗中指挥得当、作风勇敢而获得海军十字勋章,巴罗上尉是一位传奇人物,他在太平洋战争中1944-1945在南宁、醴陵等地训练国军游击队,在汉城战役中首先在105高地的茅屋插上美国国旗,他最终成为海军陆战队四星上将司令。)指挥A连负责攻占1081高地。 1081高地之战示意图 巴罗上尉回忆称,由于受1081高地的地形崎岖的限制,能上去人的地方只可以供一个排的兵力展开,海军陆战队只能出动一个连的兵力来攻占1081高地。因此,施穆克营长分配了一个连负责保护路边和下方地面的任务,另一连将上山攻占1081高地,而第三个连将在道路南侧作后备队或提供安全保障。那是我们A连得到的任务,因为我们是后备连。A连将在道路以北的行动中率先行动,他们将继续沿着道路前进。我们要停下来,然后让C连经过我们,上到1081号高地,这肯定是最困难的任务,但随后营里改变了安排,让A连担负这一最艰巨的任务。 我带着其他人一起开始爬那个山坡,在我的身后是一名士兵或者两名士兵。这是唯一的方法。我们爬到了那个手指的顶部,从谷底到山顶,海拔高度可能超过四分之三。如果天气晴朗,您可以向下看,看到这个非常陡峭的山坡一直延伸到公路,然后在公路的另一边,一个更短但陡峭的山坡一直延伸到谷底。如果你从另一个方向看,你可以抬头看到这座光秃秃的、圆顶状的山峰,即1081高地。当然,如果下雪,你什么也看不到。 幸运的是,当我们成群结队地坐在那里思考这一切,向山脊的方向看去,却什么也看不见时,雪停了,但只停了一段时间,这一时间足够长,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人在那个最终目标上,这仍然是一段相当长的距离,还有一些防御阵地,他们什么也没听到,什么也没看到,所以,他们遭到了伏击。他们在他们的阵地上走来走去试图取暖,因为那里冷得要命。 正是在那时,我们再次尝试创新性地使用支援火力。我有一名前方火力观察员,名叫迈耶中士,我们选择了大炮来作火力支援。因为我们看不到目标——在那段战斗中开始下雪,这是一瞬间的事情——我们决定通过声音进行调整。我们首先在山脊线上以一种从西到东的轴线开火。我们向那条山脊线开火,没有打太多子弹,然后走上去,所以我们有一个继续向北行进距离的大致猜测。 我们从未见过爆炸的火光,但爆炸就在我们面前。我们走得足够近,你可以感到震动,由于爆炸是在雪中,爆炸发出的声音是蒙蒙的。我的突击排沿着狭窄的积雪覆盖的山脊向着布满敌方掩体和散兵坑的光秃秃的山顶移动,突然遭到高处自动武器,轻武器和迫击炮的射击,我冒着敌人的火力前进,鼓励我的手下,与敌人进行了激烈的肉搏战。我们向敌人开火,用支援性火力来对付那些看起来更远和更大的目标,尤其是呼唤了海盗攻击机的空袭, 敌人战斗了最后一刻。(美军随后在1081高地上清点的志愿军遗体为530具) 海军陆战队至15时完全控制了1081高地,随后,我们组织了阵地防御,不知道是否有敌军会发动反击。 向南突围的美军部队 海军陆战队A连有 8人阵亡,24人受伤,另有75人被冻伤 (当时没有那么多,但在1081高地呆了数个小时后,冻伤人数上升至75人)。除去死伤和冻伤人员,我的这个连只剩下了一半兵力(出发时有223人,现在能作战的人员只剩下111人)。 从美军战史来看,志愿军第60师第180团1营2连并非全部冻亡,他们坚持阵地至最后一刻,与美军进行了激烈的交火和肉搏,让美军付出了近一半的伤亡代价。 《陆军第二十集团军军史》称,9日,黄草岭,真兴里之敌倾全力南北夹击我门岘及1081高地阵地,我守备分队全部壮烈牺牲。 180团2连在连续几天几夜的战斗中,全部阵亡或冻死在阵地上。 60师指战员在与进攻之敌激烈战斗中,因人员大部冻伤,弹药耗尽,无力出击。18时,南逃北援之敌于公路,铁路交叉点会合。 坚守水门桥附近阵地的“冰雕连”是哪支部队? 美军战史记载,第7陆战团1950年12月8日8时开始从古土里向南进攻,第1营和第3营为主要进攻部队,第2营为团后备队。当时下了大雪,空中支援因此暂停。 陆战1师士兵12月9日早上沿主要供应线继续向南推进。陆7团1营的C连(由莫里斯上尉指挥)和B连的一个排在经过短暂的交火后占领了水门桥。在C连派兵驻守这一地区时,B连的一个排爬过了受损的水门桥,他们突然发现在掩体里有近50名志愿军士兵。 1营营长W.D.索耶少校 报告称:“他们被严重冻伤,大部分人还活着,但由于被严重冻伤,全身只有眼睛能够转动。为了解除他们手中的武器,只能把手指生生地掰开。士兵们把他们从掩体上搬运出来,把他们放在道路上。C连人员随后接管了他们。” 根据志愿军的记载,12月8日下午,眼看高龙、在院里等黄草岭一线阵地被美军夺去,20军军长张翼翔急令60师179团从古土水东南方的水南里一线紧急驰援门岘(即水门桥所在地域)和1081高地。而在60师的相关资料中,出现在黄草岭以南的179团部队有记载的仅有3营,其中两个连被放在了铁路和公路交叉口,另一个连没有记载。因此,陆7团B连在水门桥边发现的这五十余人,应该就是179团3营的某连。 至于说到这些被冻僵人员的命运,美军资料称, 美军随后“解决了”他们,更多是出于同情,而不是出于军事行动的必要性。 被冻僵的志愿军官兵 至于说到有传闻称美军将冻死志愿军官兵的遗体当作桥基,这一说法是误传。因为陆1师的工兵们把这些修复水门桥的木材称为Deadmen。具体负责修复水门桥的戴维-佩平中尉最早曾在多纳德-诺克斯所著的《朝鲜战争:口述历史》一书中详细解释了建桥的细节,提到他们把这些建桥木材称为Deadmen。 pdf阅读器 https://www.520513.com/chanpinjieshao/233.html ![]() |
1
![]() 鲜花 |
1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业界动态|猎购网
2025-08-21
2025-08-21
2025-08-21
2025-08-21
2025-08-21
请发表评论